协会消息

光伏行业的“火热内卷”

2023-07-28 09:59  来源:维修检测与回收专委会  点击:656
  光伏产业是我国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掌握产业链、供应链的绝对优势,主要生产环节产能全球占比均超过80%。从最初的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的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显著、为各国能源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光伏产业已经确立了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组件占全球的75%以上,电池片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5%以上。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实际已引发业内关注。在5月底举办的上海SNEC光伏展上,多位业内大佬直指光伏企业竞争及产能过剩等问题,认为目前有些企业疯狂扩产存在风险。
 
  
 
 
  1、摆在明面上的主要问题:产能过剩
  
  光伏产能过剩,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江湖混战”的现状,逐渐引起很多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近日来,“光伏产能过剩”的观点不绝于耳。这些言论道出了光伏企业的一丝苦楚,也给欣欣向荣的光伏产业带来一抹隐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 2023 SNEC大会上,呼吁业内理性扩产。他直言:“光伏产业具有极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行业内外的广泛共识。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王勃华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尽管这些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毕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扩产规划基数,它预示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酝酿之中。”王勃华的观点比较理性,剑指光伏产业痛点,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预测,2023年底多晶硅(支撑下游产能)、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总产能均将超过800GW,而全球新增装机却是350——400GW,产能过剩近在眼前。
 
  一边产能过剩、一边大肆扩张,这样内卷式的扩产,一方面在于正值光伏技术迭代期,企业纷纷提前加持下一代n型技术产能。因此,扩产大军中,头部企业同样凶猛。今年以来,隆基、晶科、晶澳、阿特斯等均抛出了“百吉瓦”的扩产计划。
 
  与此同时,资本加持下,跨界企业纷纷涌入扩产大军,正奇控股、珠海鸿钧、天宸股份、明牌珠宝、华东重机……且弯道超车,新晋玩家大多豪赌n型。据传,某设备企业在手TOPCon订单已高达700GW。
 
  另一方面,邢翼腾也指出,各地配置新能源项目前强制捆绑产业加剧了扩产乱象。对此,也有企业证实,部分扩产实乃无奈之举,项目落地存在诸多变数。
 
  实际上,愈演愈烈的产能过剩,似乎又唤醒了十余年前行业大萧条的惨痛记忆。2011——2012年,美、欧相继对我国光伏产业祭出双反大棒,彼时中国光伏制造高度依赖海外市场,进而引发大规模企业倒闭潮。追寻过往报道,仅2012年,光伏产业链重要环节的生产商数从901家锐减至704家,直接推手为双反大棒,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 2023 SNEC大会上,呼吁业内理性扩产。他直言:“光伏产业具有极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行业内外的广泛共识。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王勃华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尽管这些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毕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扩产规划基数,它预示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酝酿之中。”王勃华的观点比较理性,剑指光伏产业痛点,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
 
  在“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判断,2023——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仍将高速增长,但之后或将增长变缓,当增量下降,如果企业延续目前的发展惯性,或出现和多晶硅一样短时间内价格暴跌的局面。
 
  
 
  
 
  2、好产品却卖“白菜价”
  
  在抓住机遇的过程中,中国光伏行业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韦福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在海外光伏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于陷入“价格战”与“内卷”之中。从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尽管需求侧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供给侧的产能扩张远远快于需求的增长。
 
  韦福雷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国内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据相关机构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将达400吉瓦(GW),而国内排名前10的组件企业出货能力已达到440吉瓦(GW)以上,而新扩产项目的产能还未释放出来。“随着2023年光伏产能过剩引发降价风潮,中国企业在海外光伏市场的内卷将更加严重。” 韦福雷预测。
 
  前述英利集团人士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国在光伏产品上是有绝对定价权的,但是定价主要还是由供需关系来确定。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竞争激烈。
 
  “其实中国光伏产品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做到全球技术领先,却因产能过剩,导致好产品卖出白菜价。” 一位将企业设立在墨西哥的光伏从业者赵子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就他采购的经验来看,国内各家企业都在拼价格,利润率也因此被拉得很低。针对上述无效的“内耗”,赵子强认为应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比如积极结合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概念,从新能源体系的全局着眼开发产品。”
 
  韦福雷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光伏行业的相关标准,并通过标准的制定来掌握国际话语权,保障我国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权、定价权。“同时,应以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升级,维持并扩大竞争优势。并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通过产业和金融政策的引导,带动光伏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生态。实现企业有序竞争、产业良性发展。”
 
  
 
  
  3、不得不入的市场化交易
 
  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市场化交易是重要手段之一。按照顶层规划,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然而着眼当下,新能源电站参与电力交易普遍陷入两难境地,与售电公司签订中长期合同时,因出力曲线不能单独满足正常用电需求,无法达到理想的中长期合约价格,而现货交易,当光伏大发时(中午时段),现货市场价格往往很低,收益并不理想。
 
  今年以来,山东“负电价”更是多次被刷上热搜。引起行业广泛讨论的是,5月1日20时至5月2日17时,山东电力实时市场出现了连续21小时的负电价,刷新了长周期现货试运行负电价的时长纪录。
 
  据电联新媒分析,山东5月1日、2日的负电价对发用双方都没产生大的影响。首先,所谓“连续21小时负价”发生在实时市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的日前市场是全量市场,并且锁定了价格,实时市场与日前市场仅做偏差结算,“21小时负价”时段对应的日前市场当中只有17小时;其次,山东电力市场设计了容量回收机制,如果加上容量回收机制付费,并将其分摊进度电,按此计算方法总体上看(不考虑容量费用在各个主体之间支付的情况)5月1日和2日仅有1个时段(15分钟)实时电价为负价;最后,中长期合同需要与日前市场结果做差价结算,考虑中长期合同因素,并没有发电主体最终在结算上“付钱发电”。
 
  但从国际市场经验来看,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以电价换消纳,零电价、负电价事件或将愈发频繁。这也预示着,未来新能源投资将由曾经的确定性转变为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策略、收益测算模型、运营等均将变革。
 
  且不仅仅是集中式光伏,邢翼腾透漏,随着分布式光伏规模快速扩大,配电网承载力不足矛盾突出,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已经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