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

走进快速发展的海上风电市场

2018-01-08 10:24  来源:三峡小微  点击:979
  欧洲迅猛发展
  
  自1991年全球第一座海上风电场在丹麦开始运行以来,海上风电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早期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缓慢,2008年以后,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以及投资者对海上风能资源认识的不断加深,已经有多个国家将海上风电作为未来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海上风电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欧洲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欧洲海上风电发展也最为迅速,引领着世界海上风电发展。
  
  截至2016年底,欧洲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的88%。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装机容量占全球的近36%;其次是德国占29%。2016 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占全球装机量的11%,取代了丹麦,位居第三。接着是丹麦占8.8%,荷兰7.8%,比利时5%,瑞典1.4%。此外还包括芬兰、爱尔兰、西班牙、日本、韩国、美国和挪威等市场,共同促进了整个海上风电的发展。
  
  欧洲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政策制定、环境保护、项目审批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促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开发理念,具备专业技术一流、产业链完整、开发模式先进、运行经验丰富的海上风电产业优势。
  
  目前,欧洲在运风电场的平均单机容量为4.8兆瓦,并准备大规模安装6兆瓦以上大容量机组,包括通用(阿尔斯通)6兆瓦、西门子7兆瓦、三菱重工-维斯塔斯8兆瓦风力机等,首台8兆瓦风力机已在海上并网。
  
  从欧洲海上风电场规模、水深和离岸距离来看,都在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截至2016年底,并网海上风电场平均规模为38万千瓦,相比2015年增加了12.3%;
  
  并网风电机组的平均水深为29.2米,最深已突破60米;
  
  平均离岸距离为43.5千米,最远已突破100千米。
  
  据英国皇家财产局编制的《成本下降监测框架》(CRMF)显示,随着技术的进步、规模效应的显现,预计到2025年,欧洲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35%~40%,海上风电将逐步成为英、德、法等欧洲主要国家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之一。
  
  中国快步跟进
  
  自2010年首个海上风电并网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建成投产以来,在此后的3年里,江苏如东3万千瓦和15万千瓦潮间带试验、示范风电场及其扩建工程陆续建成。
  
  2012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接近40万千瓦;受各种因素影响,2013年海上风电发展显著减缓;自2014年以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迅速增加,当年新增并网容量约20万千瓦,全部位于江苏省;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福建省;2016年新增装机154台,容量达到59万千瓦。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成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62万千瓦,在全球仅次于英国与德国。我国海上风电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11年的0.42%上升至2016年的0.96%。
  
  目前在我国所有吊装的海上风力机中,单机容量为4兆瓦的机组最多,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4万千瓦,占45.5%;其次是3兆瓦机组,占比为14%。
  
  我国海上风力机供应商共10家,其中,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以上的有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这4家企业海上风力机装机量占总量的90.1%,其中上海电气以58.3%的占比位于首位。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对全球海上风电带来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有效地降低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
  
  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海上风力机的迅猛发展,伴随着风力机技术的提升,国内厂家竞争越来越激烈;另外,海上升压站、高压海缆等的造价随着产业化的发展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施工技术成熟、建设规模扩大化、施工船机专业化,海上风电的施工成本也有所降低。
  
  于2015年和2016 年并网的东海大桥二期海上风电场和响水近海风电场,与早期的东海大桥一期海上风电场相比,工程成本降低了约20%。
  
  如今,我国业界甚至已经开始进军海上风电的发源地—欧洲。2016年7月,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与法国合作方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法国首批漂浮海上风电先导项目格鲁瓦(Le Groix)项目,该项目将由4台单机容量6兆瓦的漂浮式海上风力机组成。
  
  2017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成功中标英国莫里(Moray)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为95万千瓦。